全国服务热线:0510-66966369
联系我们
0510-66966369

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49号世纪广场24层

邮编:210000

信箱:chuackr@126.com 

无锡市滨湖区绣溪路59号交大创意园21栋

邮编:214000

信箱:beishuokj@foxmail.com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

来源:江苏北硕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添加时间:2018-12-18

民航发〔2018〕120 号


       民航是战略性产业,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建设民航强国,既是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化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大众出行对安全、便捷、品质等方面的关注不断增强,对成本、质量、效率和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几代中国民航人的接续奋斗,我国已具备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跨越的发展基础,同时也面临基础保障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等问题。综合分析世界民航强国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特制定本行动纲要,明确目标,凝心聚力,统筹推进。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一二三三四”新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着力推进民航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竞争力强的民航强国,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服务国家战略,强化统筹融合。坚持党对民航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民航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作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统筹协调,加强民航与交通、产业、科技、贸易和军队建设的协调联动,实现融合发展,凝聚发展合力。

       坚守安全底线,提升质量效率。牢固树立“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以质量和效率为导向,深化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民航发展质量。建设现代民航服务体系,强化运行、服务和管理协同,充分发挥航空网络的规模效益,提升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组合效率。

       深化改革创新,全面开放合作。着力破解制约民航发展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激发市场活力和厚植发展动力。健全民航法治,推进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培育民航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动能。构建民航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强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践行绿色智慧,服务人民大众。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民航发展的全领域、全流程和全周期,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民航业。深入推进民航信息化,打造智慧民航运行、服务和管理体系,为大众提供出行即服务的优质民航出行体验。积极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在民航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

       (三)总体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竞争力强的民航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民航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治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位于世界前列。

       具体表现为:

       ——具有国际化、大众化的航空市场空间;

       ——具有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

       ——具有布局功能合理的国际航空枢纽及国内机场网络;

       ——具有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具有先进、可靠、经济的安全安保和技术保障服务体系;

       ——具有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体系;

       ——具有制定国际民航规则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具有引领国际民航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民航强国的八个基本特征实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完成整体跨越,进阶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汇集融合状态,系统呈现出民航强国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四)战略步骤。

       从现在到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启动期。民航发展要瞄准解决行业快速发展需求和基础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点补齐空域、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等核心资源短板,大幅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加快实现从航空运输大国向航空运输强国的跨越。

       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民航强国建设分为两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21年到2035年),建成多领域的民航强国。

       从2021年到2035年,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的民航强国的跨越。我国民航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形成全球领先的航空公司,辐射力强的国际航空枢纽,一流的航空服务体系,发达的通用航空体系,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的民航治理体系,有力支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化、大众化、多元化的航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运行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旅客体验更加美好。人均航空出行次数超过1次,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通用航空服务深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保障能力更加充分。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运输机场数量450个左右,地面100公里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元。民航与综合交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以机场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安全、高效、智慧、协同的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更加突出。民航旅客运输量占全球四分之一,规模全球第一。形成一批全球排名靠前、竞争力强、富有创新活力的航空企业。国际航空枢纽的网络辐射能力更强,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世界级机场群。参与国际民航规则、标准等制定的话语权显著增强。

       ——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形成高效、通达的现代航空物流服务体系,支撑国家产业体系高端化、国际化发展。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国产飞机、空管系统、机场运行等民航核心装备广泛应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民航对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保障国家安全、保障民生需求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

       ——民航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的民航安全安保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保障体系更加成熟,航空安全管理水平世界领先。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形成运输优质、人民满意的真情服务体系。全行业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碳排放水平大幅降低,民航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阶段(2036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全方位的民航强国。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由多领域的民航强国向全方位的民航强国的跨越,全面建成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竞争力强的民航强国。民航的创新能力、治理能力、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领跑全球,形成产业辐射功能强大的现代民航产业,全方位参与新型国际民航治理体系建设。机场网、航线网和信息网深度融合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民航全面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三、主要任务和举措

       (五)拓展国际化、大众化的航空市场空间。

       着力拓展国际航空市场。构建结构优化、多元平衡、枢纽导向型的航权开放新格局,为航空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更多航权资源。统筹制定民航国际化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为重点,逐步推进与全球主要航空运输市场及新兴市场的准入开放,实现国际航空运输市场自由化。积极开辟国际航线,打造“空中丝绸之路”,增加航班频次,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全球,积极构筑畅行全球、高效通达的国际航空服务体系。全面参加与有关国家的投资协定、自贸协定谈判,积极稳妥地推动在民航领域达成高水平开放承诺,为民航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着力推进航空服务大众化。逐步加密机场网建设,建立通达、通畅、经济、高效的航线网络,大力发展支线航空,推进干支有效衔接,推进低成本等航空服务差异化发展。全面实施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实现老少边穷地区航线网络基本通达,打造更加协调的“民生航空”服务体系。

       着力开拓航空物流市场。提升货运专业服务能力,在航空快件、生产物流、跨境电商、冷链物流、危险品运输等专业细分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支撑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完善战略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构筑覆盖全球的国际航空物流网络,打造以航空物流为主导的全球现代供应链管理中心、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和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实现货物运输“一单到底、物流全球、货畅其流”,推动传统货运企业向货运集成商和物流企业转型。实施航空物流“效率工程”,不断提高安检和通关效率,促进航空物流加快发展。

       着力拓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空间。以需求特征为导向,充分发挥航空、高铁的比较优势和集成发展优势,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输服务一体化、技术标准一体化、信息平台一体化,打造“无缝衔接、中转高效”的空地联运服务产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高铁”的大容量、高效率、现代化的快速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实现相互诱发、互相支撑的良性发展新格局,为全球航空运输发展提供新实践、新理论、新方案。

       全面提升航空服务质量。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交通圈、工作圈和生活圈,提供全流程、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航空服务产品新供给,着力打造“民航+”生态圈。实施民航“便捷工程”,推进设施自助化、乘机便利化变革,加快实现旅客登机智慧化和行李全程跟踪,提升航空出行体验。以航班正常为核心,践行“真情服务”,实施中国民航旅客服务“幸福工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航空服务质量的关切,通过坚持标准,持续改进,真诚服务,实现民航服务由“合格率”向“满意度”转变。


       (六)打造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

       打造世界级超级承运人。鼓励航空公司联合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造,加大对主基地航空公司航线航班资源配置,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服务全球的世界级超级承运人。鼓励开展全球并购和战略合作,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构建全产业链的现代民航产业体系,打造服务品质与企业规模均全球领先的世界级航空企业集团。构建轴辐式和城市对相结合的航线网络,积极发展空中快线。

       打造全球性的航空物流企业。满足现代航空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需求,推进专业化航空物流设施和核心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改善航空物流政策环境,支持航空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多层次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打造“畅通全球”的综合航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规范航空货运代理市场秩序,打造若干覆盖全球的超级货运代理服务商。加快全球战略资源布局,构筑面向全球的航空物流服务网络,打造全球最具效率和竞争力的航空物流企业集团。

       培育多元化的航空市场主体。支持建设低成本航空公司、支线航空公司、货运航空公司,实现市场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发展。创新低成本、支线、货运等细分市场运营模式,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航空运输企业。发挥大型航空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势和社会责任的主体作用,带动中小航空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实现大中小航空公司高效协同、良性竞争的互动发展新格局。


       (七)建设布局功能合理的国际航空枢纽及国内机场网络。

       构建机场网络体系。统筹协调民用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布局建设,结合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要求,新增布局一批运输机场,完善通用机场网络体系,构建覆盖广泛、分布合理、功能完善、集约环保的机场网。优化布局结构,着力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加快建设成都、昆明、深圳、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国际航空枢纽,打造若干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成以世界级机场群、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区域枢纽为骨干、非枢纽机场和通用机场为重要补充的国家综合机场体系。高质量推进机场规划建设,建设平安、绿色、智慧、人文机场。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着力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索建立全面、系统的运行协调与融合发展机制。完善区内各机场功能定位。统筹机场群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航线网络规划、地面交通设施衔接,优化航权、时刻等资源高效供给,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推进枢纽机场建设。加强大型枢纽机场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建设要求,加快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际航空枢纽示范工程。实施枢纽机场功能提升工程,适度超前调整完善千万级以上枢纽机场总体规划,扩大枢纽机场终端容量。接近终端容量且有条件的城市研究建设第二机场。积极有序推进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布局建设。推动枢纽机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深度融合,打造若干以枢纽机场为核心的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深化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民用机场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建立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机场综合体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以质量效率提升为导向,创新和完善枢纽机场运行流程,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效率和效益。

       加快非枢纽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提高航空服务均等化水平,新增布局一批运输机场,重点布局加密中西部地区机场,鼓励利用军用机场资源开展军民合用,建立通用机场转换为运输机场的机制。实施一批机场改扩建工程,提升机场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在民用机场建设中兼顾国防建设需求,探索军民航协同运营机制。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实施国家级、区域性通用机场建设示范工程,鼓励非枢纽机场增加通用航空设施,鼓励在偏远地区、地面交通不便地区建设通用机场。


       (八)构建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

       深化空管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空域资源配置体系,促进空域管理使用军民融合发展,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空域管理体制。围绕建设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协同的现代化空管体系,深化民航空管系统改革,建立符合空管实际、适应民航发展需要的企业化管理机制,推进绩效型组织建设。建立空管运行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最终实现军民航空管联合运行。

       增强空域资源保障。加强空域规划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国家空域总体规划和空域分类工作,不断优化民航使用空域,实现空域分类划设。推进干线航路网规划实施,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空域优化方案实施,持续优化成都、昆明、深圳、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重点枢纽机场终端区空域方案。强化空域资源意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空域资源开发利用。

       提高空域运行效能。推进空域管理、流量管理、管制服务一体化运行。建立全国、区域、机场多级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和空管、机场、空域用户等多方协同决策机制。缩小管制移交间隔。全面推广空域精细化管理。建立空域使用效率评估机制,不断改善空域管理工作。

       实施空管强基工程。完善区域管制中心、终端管制中心、塔台管制室的建设。建成国际一流、高效运行的民航运行管理中心、气象中心、情报管理中心、民航通信网、自动相关监视广播系统(ADS-B)监视网。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化的数据通信、精密导航、综合监视系统,完成陆基向星基导航转变。建设智慧气象工程。建设航空情报自动化系统。构建空管安全风险管理平台,完善空管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国产空管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发展,实现空管设备安全与技术自主可控。


       (九)健全先进、可靠、经济的安全安保和技术保障服务体系。

       强化航空安全管理。牢固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关口前移、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政策规章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积极应对航空安全态势和航空企业超大机队、巨大流量、更广范围的形势变化,创新安全监管模式,探索实施重点精准差异性监管方式,加大新技术应用,完善安全监管工具箱等手段,增强精准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安全违章失信行为,提高行业安全监管效能,促进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全面实施安全绩效管理。坚持对安全隐患“零容忍”,充分发挥飞行品质监控基站和安全大数据平台作用,加强安全风险管控。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加强队伍作风和能力建设,筑牢安全生产底线。

       深化“平安民航”建设。积极应对行业规模快速增长,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交织等安防形势变化,推进民航空防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变革,推进航空安保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化、立体化、信息化的民航安保管理体系。推进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应用,全面建设民航安保科技信息应用新格局。加强航空安保力量建设,增强反恐处突能力。放管结合,构建适应通用航空、航空物流等领域的航空安保体系。

       提升应急和调查能力。整合民航应急资源,强化与军方、地方部门协作,完善政企合作模式,构建国际间合作机制,建立及时响应、协同合作、运行高效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航空应急运输力量。加强高原、高高原等复杂条件下的民航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航空事故调查法规标准建设,加强技术装备配备,强化事故预防研究,提升事故调查能力。

       提升网络安全和技术保障能力。强化和提升网络安全建设,完善民航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开展网络安全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民航旅客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工作。建立以民航服务为核心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覆盖旅客出行全流程、货物运输全链条、运行监控全系统,实现智慧化的航空运行、航空服务、企业决策和政府管理,强化信息安全建设。加强大数据在航空维修中的应用,提高航空部(附)件和发动机的维修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航空维修产业集群。构建符合市场规则的航油供应体系,提高航油服务效率和质量,积极推进航空清洁替代燃料开发应用。


       (十)构筑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体系。

       做大做强服务市场。培育充满活力的通用航空市场,稳步扩大短途运输、公益服务、航空消费等市场规模,推进传统工农林生产服务市场提质增效。建成一批综合或专业通航示范区,融合旅游、互联网+、创意经济等构建全域运营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专业化运营服务企业,在重点领域培育全球领军企业,带动形成覆盖广泛、服务优质的通航市场。

       强化基础保障体系。建立飞行流程全服务、国土空间全覆盖、能力服务高质量的基础保障体系。建设通用航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成区域及国家通航飞行服务中心,建成功能完善的飞行服务站(FSS)服务体系,实现国内通用航空器兼容ADS-B等各种监视技术的北斗导航系统全覆盖。完善固定基地运营服务商(FBO)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FBO品牌。完善航油航材供应体系,建设功能全面的维修保障基地(MRO)。

       构筑全体系产业链。大力提升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上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租赁等下游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全面提升通用飞机高性能发动机、关键部(附)件及整机研发制造能力,促进传统装备制造的转型升级。做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在租赁、保险、咨询等专业领域形成一批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服务企业。

       创新引领无人机应用。依托云系统建设无人机大数据中心,构建无人机智慧产业生态圈,提升无人机在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领域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无人机各类应用场景催化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载人载货无人机低空交通运输系统,创新“无人机+”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全球领先的航空制造、飞行监控、运营服务的无人机龙头企业。

 

       (十一)增强制定国际民航规则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深度参与国际民航组织事务,主动承担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相关责任和义务,推动国际化民航人才交流,支持国际性行业组织高效管理和有序运作。推动民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设立民航技术合作交流项目,为国际民航技术创新、应用与合作提供新平台。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民航事业发展,为提升世界民航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中国贡献”。

       全面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合作共赢、平等互利的合作机制,打造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链条。全面创新战略合作平台与机制,提升我国航空运输企业在国际航空组织、联盟中的影响力。支持和推进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技术标准、技术服务等中国民航相关产品服务“走出去”。推进全球航空运输服务便利化,为世界民航发展注入“中国动力”。

       积极参与全球民航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世界民航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倡导国际民航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有关国际公约的制定和修订,逐步提高在国际民航标准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打造新型国际民航合作机制,携手共创航空繁荣之路,实现政策沟通、航线互通、客货畅通、共同发展,为全球民航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十二)培育引领国际民航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航空运输服务链为导向部署创新链、资金链,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开展机场建设、空域管理、节能减排等重大技术创新研究,实现核心技术和瓶颈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成果应用。建设智慧空管,推进航空系统组块升级计划实施,加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系统在空管、航空器运行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形成空、天、地全方位的新航行技术应用体系。着力推动民航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提高适航审定能力。建设世界一流适航审定体系、世界一流适航审定能力和世界一流适航审定队伍,构建并不断完善统一完整的民用航空飞行验证管理体系,补齐飞行验证短板,实现与航空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聚焦C9X9系列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无人机、生物和煤制航油等重点产品适航审定能力建设,全面满足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改进适航管理措施和程序,加强对产品全寿命周期适航能力建设。大力提升适航审定国际输出能力,助力国产航空产品“走出去”。

       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机场。更加注重机场安全管理,把安全贯穿于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的全过程,以工匠精神追求高品质工程。在机场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直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理念,实现机场污染物“零排放”、“碳中和”。实施智慧机场示范工程,加强机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动机场管控模式、服务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机场建设要始终把旅客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升机场运行品质和人文品味,提供人本化服务,打造人文机场。

       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平台。调动社会创新资源,构建民航创新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首家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创建“四型”科研院所,打造科技创新“五大”基地,加强民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力建设,构建和发展民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民航科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适航审定、航空产品制造、安全安保技术、战略规划以及大数据平台等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立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与国外知名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全行业综合创新能力。

       培养国际水平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组织实施民航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民航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国际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引进国外及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造就一支与民航强国相适应的结构全、素质高、规模大的人才队伍。

       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为目标,全面深化民航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行业治理效率效益,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推进民航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价格改革,提高行业投资效率,逐步有序放松行业准入。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构建完善的民航法律法规规章体系。建设行业监管执法系统,丰富规范监管手段,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健全标准体系,完善标准实施推进机制。


       四、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建立健全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对民航强国建设的总体安排、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督促落实,加快构建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工作的新格局,确保民航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进一步营造民航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为推进民航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十四)加强统筹协调。

       增强发展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充分发挥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行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储备,注重各项政策的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统筹相关部门协调,在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建设用地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加强与国家空管委、军方等相关部门的战略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空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与航空工业、临空经济区、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延长民航业产业链,提高民航的辐射带动能力。


       (十五)强化政策协同。

       从国家层面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民航强国的战略意义,突出民航在综合交通中的先导性和国际属性。积极对接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政策资源,构建有利于民航强国建设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快各项战略任务的推进与实施。主动建立与产业、旅游、外贸、综合交通等关联产业和部门的业务合作机制,加强与联检单位协调,争取更广泛支持,营造有利于民航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


       (十六)加大财金支持。

       全面推进民航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形成合作、开放、创新的投融资氛围。创新多元合作模式,重点支持大型枢纽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建立灵活、多元、平等的市场环境。积极开展民航财政金融风险分析与防范,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深化民航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完善民航发展基金政策,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和财务保障。


       (十七)加强人才建设。

       加强对民航人才队伍的统筹规划和引导,开展民航人才培养及管理模式等专项研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改善人才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加强民航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改革创新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流动通道,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民航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干部人才队伍。实施积极、有效、开放的人才引进和交流政策,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十八)严格责任落实。

       制定强国战略实施路线图,细化强国战略和强国目标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相关专项规划、科学制定阶段工作重点,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机制,开展民航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定期开展强国建设推进会,明确各阶段的发展问题与难点,确保及时有效解决。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战略实施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强国建设进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强国建设,建立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和监督的良好氛围。统一强国建设思想,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民航强国建设凝聚力。


中国民用航空局

2018年11月26日